by admin | Jan 19, 2022 | 糖尿病专题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统计,全球每年约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即平均约每六秒便有一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糖尿病治疗的疾病目标,就是控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发病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种。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包括: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肾病;
- 神经病变:包括两类:1)感觉性神经病变:可表现为皮肤瘙痒,下肢麻木、感觉减退、足部损伤、反复的皮肤感染等;2)自主神经性病变:包括性功能异常和胃轻瘫等。
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有统计资料显示,各种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4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1%,脑血管疾病17.3%,下肢血管疾病9.3%。
以下几个数据可以简单地说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严重性: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视力丧失。
-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2001年我国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
- 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调查发现,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 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高达19.47%~23.80%。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约85%的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的,约1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足溃疡。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唯一可以进行直接观察的微血管病变。在成人新发失明病例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因。
长期以来,医学界主要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问题,将其视为眼科医疗的范围。
实际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微血管损害的重要系统指征。很多人所不知道是,糖尿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标准,就是根据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几率确定的。
随着高分辨率眼底照相技术的出现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内科医生将有条件像使用听诊器听诊心脏和血管一样,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使用眼底影像检查、诊断技术,及时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病损情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医疗指导服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以下一些特点: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微血管损害的重要系统指征。
-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不影响视力。在视力受到严重破坏之前,糖尿病患者很难靠自己的感知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存在和发展。只有通过定期眼底检查,才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问题。
- 中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严重的可导致患者完全失明。晚期病变还可以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使患者视力丧失,还会导致持续的眼痛、头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 早期、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可以有效地预防或阻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进展。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不同,其治疗也有很大差别:
- 通过早期、规范的糖尿病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预防的。
-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通过严格的血糖,可以有效制阻滞病变的发展。
- 较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治疗措施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这种治疗可能无法改善患者的视力,但可以阻滞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 晚期可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但有一些严重的病例,虽经积极治疗,可能仍然无法挽回视功能。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二、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中有20% ~40%发生糖尿病肾病。
- 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但其临床表现不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那样具有糖尿病的特异性。诊断时要排除非糖尿病性肾病,鉴别困难时需通过肾穿刺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以下情况下的肾功能异常应考虑非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病程较短;
- 单纯肾源性血尿或蛋白尿伴血尿;
- 短期内肾功能迅速恶化;
- 不伴视网膜病变;
- 突然出现水肿和大量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
- 显著肾小管功能减退;
- 合并明显的异常管型。
三、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导致截肢。
近年的调查显示,我国三甲医院非创伤性截肢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为糖尿病所致。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
在所有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足病也是相对容易识别、预防比较有效的并发症。尽早识别糖尿病足病高危因素并采取积极对策,至少可使一半以上的糖尿病足病引起的截肢得到避免。
糖尿病足病的基本发病因素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组织的溃疡和坏疽。
- 神经病变:可有多种表现,但与足病发生有关的最重要的神经病变是感觉减退或缺失的末梢神经病。由于感觉缺乏,使得糖尿病患者失去了足的自我保护作用,容易受到损伤。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造成的皮肤干燥、皲裂和局部的动静脉短路可以促使或加重足病的发生发展。
- 周围动脉病变:是造成糖尿病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有严重周围动脉病变的患者,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典型症状(即行走不远即感下肢肌肉酸痛,止步休息则疼痛缓解,继续行走一段距离则再次出现下肢肌肉酸痛)。但大多数合并严重周围动脉病变的患者可无此症状而发生足溃疡,或在缺乏感觉的足受到损伤以后,缺血性病变加重了足病变。对于有严重的周围动脉病变的患者,在采取措施改善周围供血之前,足溃疡难以好转。
- 感染: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容易合并感染。感染又是加重溃疡甚至是导致患者截肢的因素。
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预防则十分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点在于:
- 定期检查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足的保护;
- 穿着合适的鞋袜;
- 去除和纠正容易引起溃疡的因素。
糖尿病足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有:
- 病史:以往有过足溃疡或截肢;独居的生活状态;经济条件差;不能享受医疗保险;赤足行走、视力差、弯腰困难、老年、合并肾脏病变等。
- 神经病变:有神经病变的症状,如下肢的麻木、刺痛或疼痛,尤其是夜间的疼痛;周围感觉迟钝、严重减退甚至感觉缺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足病。
- 血管状态: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 皮肤:颜色呈暗红、发紫;温度明显降低;水肿;趾甲异常;胼胝;溃疡;皮肤干燥;足趾间皮肤糜烂。
- 骨/关节:畸形(鹰爪趾、榔头趾、骨性突起、关节活动障碍)。
- 鞋/袜:不合适的鞋袜。
资料来源:
中国糖尿病防治促进工程The Better Diabetes Care China Project
中国糖尿病防治网” (DiabetesChina.NET)
by admin | Jan 19, 2022 | 糖尿病专题
糖尿病是一类发病率高、危害大、伴随患者终生、需要持续医疗帮助的慢性疾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2011年全球共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IDF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
资料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其致残、致死率较高。糖尿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患者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沉着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糖尿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患者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沉着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资料来源:
中国糖尿病防治促进工程The Better Diabetes Care China Project
中国糖尿病防治网” (DiabetesChina.NET)
by admin | Jan 19, 2022 | 糖尿病专题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地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病情严重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可在短期内危机生命,需要紧急住院救治。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通常会主动就诊。但是,糖尿病的重大危害性在于,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较早期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很难引起患者的注意,以致很多人都是到了疾病的中晚期、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后才被发现,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这就是为什么有将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原因。
有鉴于此,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当进行糖尿病的排除检查。这些人群包括: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肥胖;
- 有高血压与血脂异常;
- 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
其它危险因素:如心脑血管疾病史。
资料来源:
中国糖尿病防治促进工程The Better Diabetes Care China Project
中国糖尿病防治网” (DiabetesChina.NET)
by admin | Jan 19, 2022 | 糖尿病专题
糖尿病是一类非常复杂的慢性疾病,以慢性血糖升高和“继发性特征性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糖尿病的“继发性特征性系统损害”又称为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多,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组织和器官,以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最为常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传统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监控被视为是眼科专科医生的责任。实际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全身微血管损害的要观察体征,而视网膜也是人体全身唯一可以直接观察的微血管部位,因此,对视网膜的微血管损害的观察,可以成为全科医生、内科医生和糖尿病专科医生观察、了解糖尿病的全身微血管损害情况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观测,全科医生、内科医生或糖尿病专科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糖尿病的控制水平进行系统评估,对糖尿病的系统治疗进行适时调整,从而更好地进行糖尿病的系统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进行防治的主要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其并发症的防治,以避免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资料来源:
中国糖尿病防治促进工程The Better Diabetes Care China Project
中国糖尿病防治网” (DiabetesChina.NET)
by admin | Jan 8, 2022 | 大众健康
世界肠道健康日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排毒器官,影响到机体免疫力、皮肤健康、精神状态等。因此,肠道又被专家称为“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肠胃疾病对人类的威胁触目惊心:全球每年死于肠胃疾病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中国有1/5的人口患有肠胃病,居世界首位。
肠道对健康有多重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和营养组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如何“吃出健康”“吃出好身材”成了当下关注的焦点,同时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消化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代生活方式多姿多彩,节食减肥为了美、无辣不欢为了嘴、晚睡晚起刷手机等现象在城市部分群体中比较普遍,其肠胃更是不堪重负。肠道“出事”,健康问题全来到,肠道“罢工”,体内消化吸收、免疫、神经系统都会出现问题,造成体臭、口臭、皮肤暗晦、皮肤过敏、发疹及色素斑、心情烦躁、抑郁等等问题。不少研究甚至显示,肠道健康与2型糖尿病、阿兹海默症、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有很大的关联。
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消化吸收器官
一个人一生肠道平均要处理65吨食物和饮料,相当于12头大象的重量,约99%的营养物质都是由肠道吸收。食物经过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可以分解成能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
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器官
人体80%以上的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日常饮食中,大多数营养物质都在小肠被吸收,而难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下移至直肠排出。如果不能按时排便,导致肠道内毒素与肠壁接触时间过长甚至被吸收进入人体,可能会引发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皮肤色素沉积等健康问题。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体液免疫的80%,细胞免疫的50%。因此,肠道称得上是身体免疫的主战场。同时,肠道作为人体最主要的储菌库,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肠道菌群“训导”肠黏膜表面免疫系统的建立,也就是说,肠道菌群可以促进肠道发育,维持肠道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肠道菌群数量太少,那么肠黏膜免疫系统可能发育不全,其淋巴细胞数量少,功能低下,就容易感染。肠道菌群中某些菌增加或减少,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容易引发过敏,焦虑或抑郁,失眠,便秘,甚至自闭症或老年痴呆等各种问题。饮食对肠道菌群有很大影响,好的饮食可能具有改善疾病的作用。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
压力会作用到胃肠道上,比如遇到考试或者紧急工作,很多人会吃不下或吃不香;恐惧的时候会有胃痉挛或腹泻,愤怒的时候会消化不良、胃部胀痛。肠道有很多神经,有跟大脑数量相当的神经细胞(1000亿个左右),使用跟大脑一样的各种神经递质,分散在整个消化道,因此肠道的神经网络系统也被称为“肠脑”或者“第二大脑”。人的七情六欲和爱恨情仇都跟肠道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负责向大脑递送所需的95%的5-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肠道发出的信号可抵达大脑很多不同的区域。在人类进化史上,肠脑对大脑的进化功不可没,至今仍为大脑持续不断提供能量和各类营养素,以及向大脑不断发送信号。
有益肠道健康的食物
富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
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便秘、腹泻等问题。日常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酸奶等乳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和肠道蠕动,保护肠道微生态环境,维持肠道健康,同时还可以增强免疫力。FAO/WHO将益生元定义为一类非活性的食品组分,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产生有益健康的影响。益生元是肠道中有益菌的食物,富含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益生元的食物,能够给肠道益生菌补充养分,从而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细菌繁殖,促进肠道消化吸收,维持肠道健康,特别是有益于青少年的生长。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膳食纤维如同肠道里的“清洁工”,能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病几率。燕麦、小米等粗杂粮,木耳、海带等菌藻类食物,胡萝卜、红薯等根茎类食物均富含膳食纤维。
有害肠道健康的食物
高盐食物
吃盐过多,容易使胃肠道内形成高渗透压环境,使肠道内水分吸收困难,从而引起腹泻等肠道问题。
高脂肪食物
长期吃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会减少体内有益菌的数量,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有害菌分泌的毒素被人体吸收后,会让人无精神、脸上长痘、肤色变差,以及出现危害人体健康的其他状况。
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含有的大量的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影响血糖稳定,同时还会干扰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波及肠道健康。
油炸食品
食品高温油炸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并使食物变脆变硬容易划伤消化道。临床研究也证明,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大肠癌及胃癌的发病率升高3~5倍。
刺激性食物
酒、浓咖啡等刺激性饮料、过于辛辣的食物等都会刺激肠道,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和肠胃功能紊乱。
稿件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